“别出心裁”出自明·李贽《水浒全书发凡》,原题明李贽著。系袁无涯托名。无涯,苏州人,书商。《水浒全书发凡》记载“今别出心裁,不依旧样,或特标于目外,或叠采于回中”,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。用来形容诗文、美术、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,与众不同。
李贽(1527年—1602年),字宏甫,号卓吾,别号温陵居士、百泉居士等,福建泉州人。明代官员、思想家、文学家,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。李贽重要著作有《藏书》《续藏书》《焚书》《续焚书》《史纲评要》。在中国文学史上,李贽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。他反道统理学的叛逆精神和积极进步的文学批评观,不但是明代后期学术思想领域的一面旗帜,而且是闽籍作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佼佼者。他系统的理论著述和极具个性的文学批评作品,是福建文学史上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“别出心裁”一词亦可反映出李贽思想独具一格、与众不同的特点。李贽自幼倔强,善于独立思考,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,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。他提出了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的“物情不齐”的个性说。他指出,对于不同的人、不同的个性,要“因材”“并育”使之“各从所好,各聘所长”,发挥各人不同的长处。